4月24日,第十期英语角活动“Did You See My Post?”在图书馆智慧教室411火热展开。活动以社交媒体为主题,通过趣味互动与深度讨论,带领学生们探索网络社交的语言文化、使用习惯及其双面性。外教老师与百余名学生化身“社交侦探”,在沉浸式课堂中解锁英语表达的新技能,反思数字时代的“冲浪法则”。


活动第一环节Name the Status Update,外教老师以“社交侦探”任务点燃全场:屏幕上随机展示社交媒体图片,学生需通过画面细节推测发帖人的真实意图。“你上次发朋友圈是为了分享快乐,还是缓解焦虑?”在第二环节Show One of Your Posts中,学生们两两搭档,用英语畅聊自己的社交动态。“我发旅行照是希望父母看到我过得很好”“我很少发帖,但会默默点赞别人的生活”坦诚的对话让许多学生意识到,朋友圈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承载着情感需求与社会认同。随后,屏幕上闪现国内外社交软件的标志性界面剪影,从Instagram、Reddit到小红书、抖音,学生们在竞猜中惊呼:“原来世界各地的‘冲浪阵地’如此多样!”第三环节Name that Social Media 畅聊“爱用”与“吐槽”。“我最爱TikTok,它用15秒让我看到地球另一端的创意”“但我讨厌算法总推送相似内容!”在自由讨论环节,学生们化身“产品经理”,从用户规模、内容生态到使用痛点剖析心仪平台,并提出改进设想:增设“反沉迷提示”、开发“跨平台搜索”热烈的讨论让外教感慨:“Z世代不仅是用户,更是未来的数字社会设计者。”第四环节What’s Your Favorite Platform?“猜缩略语”中,“BRB=马上回来,WYA=你在哪儿?这和我们的‘yyds’异曲同工啊!”学生们发现:无论中英文,年轻人都爱用极简字母传递情绪。外教顺势展开“网络语言小课堂”,对比LOL(大笑)、SMH(摇头)与中文“xswl”“栓Q”,揭示网络文化的“全球共鸣”与“本土创意”。
活动尾声,四个关键词引发深思:当“fake account(虚假账号)”助长谣言,“cyberbullying(网络暴力)”摧毁现实生活,如何让“go viral(走红)”不被流量绑架?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们认识到“清醒冲浪”的重要性。持续两小时的英语角在掌声中落幕,但思考仍在延续。组织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语言学习连接真实世界,让学生既拥抱技术,亦保持清醒。”(图文/邵瑶)
一审:颜天明
二审:赵怡琦
三审: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