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中国水运报》:李晓璐:用爱与匠心点亮成长灯塔

时间:2025-03-24 09:23:05  作者:  点击:

□ 全媒记者 陈俊杰 通讯员 周勤 文/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她用思政微光温暖青年学子,她把育人初心落在一次次实地指导和彻夜修改中。她就是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晓璐,被学生们亲切唤作“小璐姐”。从教18年来,她以扎实的专业底蕴和创新的育人智慧,在多个重量级赛事中指导学生屡获佳绩,持续书写着立德树人的精彩答卷。

炙热担当 亲力亲为彰显教师责任

去年7月,舟山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普陀蚂蚁岛的三八海塘上,李晓璐戴着的防晒帽檐已挂满盐霜——她正带着“寻访海岛”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蚂蚁岛上拍摄《蜕变之光:“三间仓库”共绘海岛共富新篇章》思政微课。“稿子至少打磨十稿才满意”“为不影响实践进度而坚持长时间日晒”,这支由7名学生组成的团队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背,太阳刺得他们睁不开眼。拍摄第2天,尽管中暑身体不适,她仍坚持与学生并肩作战,全程指导拍摄。她认为,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更是一场关于责任、关于以身作则的生动教育。在她的坚持下,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力量,再次挺直了腰板,尽管汗水流淌,手臂因长时间举着摄像机、提词器和收音设备而酸痛难忍,尽管演讲者重复着一遍又一遍的台词,妆容也被汗水冲洗干净,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提出放弃。相反,他们彼此鼓励,轮流接替,确保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用实际行动回应着老师的坚持。当这支用脚步丈量海岛的团队捧回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时,队长胡骏豪满怀自豪地说:“这是李老师引领我们坚持不懈所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这样的高温实践课已成为她的保留项目,每年七月,她带领学生们通过“学子访行业劳模”“学子访青创先锋”和“学子访红色精神”等主题实践,将课本中的思政教育理论转化为亲身实践、脚踏实地的调研成果。在此过程中,团队3次荣获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优秀团队奖,1次摘得舟山市创新成果奖,每次都荣获校级社会实践一等奖,这些成就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也让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焕发出了独特的光彩。

破茧之智 创新思维引领学生前行

“老师,法治脱口秀真的能行吗?”学生林伊涵盯着李晓璐连夜编写的段子忐忑不安。

“你喜欢听脱口秀吗?”

“喜欢。”

“那评委也会喜欢。你看这些选手的演讲像不像复制粘贴?我们要赢,就得换个解题思路。”这是师生两人在去年10月举办的浙江省大中小学“学宪法 讲宪法”大赛备赛时的对话。

此次比赛,来自全省的48名演讲比赛选手齐聚省级决赛舞台,本科与高职同台竞技,比赛极具挑战性。她敏锐地察觉到赛事同质化疲态,果断放弃稳妥的演讲套路,转而引导学生将法治理解融入脱口秀。从选题拆解到节奏设计,她创新构建了“喜剧骨架+法理内核”的备赛模型,指导学生将法治案例转化为爆梗段子。

这次大胆的尝试在比赛中成效显著,学生林伊涵凭借题为《法治微光,笑映日常》的脱口秀,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深刻的宪法理解,顺利晋级至第二轮。第二轮命题演讲环节,对指导老师和选手来说都是一场严峻考验。在仅有两天准备时间且主题随机的情况下,李晓璐不辞辛劳,彻夜查阅资料、精心撰写并反复雕琢演讲稿,为林伊涵争取到了宝贵的背诵稿件时间。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林伊涵在命题演讲中,凭借内容翔实、观点鲜明、表达幽默的表现,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最终以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荣获高校组一等奖。比赛一结束,林伊涵冲出赛场,兴奋地大喊:“老师,你太厉害了!我们成功了!”

每一次的艰难突破,是李晓璐赋予了学生们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激励他们无惧挑战,勇往直前。

琢玉成器 匠心雕琢激发学生潜能

而这份热情并未止步于宪法大赛的荣耀。1月,第七届“卡尔·马克思杯”浙江省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决赛在浙江工商大学圆满落幕。经过激烈角逐,学校代表队从全省105所高校、55万余名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辉煌战绩。其中,专科组“思政知识竞赛”团体赛荣获一等奖,个人赛斩获2个一等奖,“大学生讲思政课”环节同样荣获一等奖。在“大学生讲思政课”一等奖的背后,是李晓璐对学生汤云慧的精心指导。面对一个从未登台演讲、毫无比赛经验的学生,李晓璐坚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把“生手”锻造成“能手”。

从演讲稿的反复推敲,再到赛前的周密准备,李晓璐老师始终保持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在撰写演讲稿的过程中,她深入了解学生,挖掘汤云慧的亲身经历。她深知,只有以贴近生活的真实故事为引子,以小见大,结合生动的语言,才能打动人心,赢得比赛。

最终,汤云慧以《山花烂漫时·教育满民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题,将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作为实例,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她对“人民满意的教育”最深刻的理解与答案。她的演讲打动了现场的评委老师和观众,成功夺得了一等奖的桂冠。这一荣誉不仅让汤云慧感到意外与惊喜,更让她收获了自信,第一次相信自己也能绽放光芒。这一切的成长与蜕变,都离不开李晓璐对稿件的无数次打磨与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她不仅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更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潜能与光芒。

“学生信任我,让我有幸成为他们的指导老师,我就必须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与专注,让他们的信任得以值得。”这是李晓璐的回应。她以爱为光,匠心筑梦,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收获了荣誉与成长,更学会了责任与担当。

2025323日《中国水运报》第二版)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 邮政编码:316021 EMAIL:zimc@zimc.cn
浙ICP备0601949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