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点亮定海新建村的渔民画墙,当无人机掠过展茅的金色稻浪,当渔嫂指尖的掐丝珐琅绽放海岛新韵……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探绿循迹”暑期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的绿色蝶变,记录了一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渔民画里“描”出生态共富卷
队员们走访新建村时,发现新建村巧妙地将渔民画“请”进了市场,包袋、杯盏等日常用品因融入渔民画元素而变得独具韵味,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村民们纷纷化身“文化创客”,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中,据了解,全村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在这股潮流中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

当实践团队员们踏入乡村艺术馆时,只见馆内游客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外国友人的身影。他们饶有兴致地跟着村民学习绘制渔民画,亲身体验这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跟着村民学画渔民画,已然成为了这里的新风尚。
“现在,画一幅渔民画不仅能卖钱,还能带游客来村里消费!”乡村艺术馆内的工作人员告诉队员们。队员们也了解到,如今,文化产业收入占新建村经济总收入52%,渔民画作品频现国内外展览,成为“美丽经济”的鲜活注脚。
共富工坊“织”就海岛幸福景
实践团的脚步踏入蚂蚁岛与庙桥村,在虾皮共富工坊和小沙女共富工坊中,青年们解码着舟山“生态点金”的共富密码。
在蚂蚁岛,曾经,渔民们守着祖辈传下的虾皮加工技艺,却只能“靠天吃饭”,收入微薄。而今,蚂蚁岛人将闲置的“渔用仓库”改造成虾皮“共富工坊”的2.0版本——这里不仅是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商创基地,更成为农旅融合的“打卡地”。经过现代工艺淬炼与时尚包装重塑的虾皮,从“土货”变身“网红”,身价倍增,畅销全国。
告别蚂蚁岛,实践团来到了当代作家三毛的故乡——庙桥村。这座曾因封闭而落后的小村庄,曾几何时,村民们只能守着几亩花生地,也过着“靠天吃饭”的清贫日子。而如今“小沙女共富工坊”的出现,成为村里渔嫂们的“创富摇篮”。
工坊的工作人员向实践团介绍道,自2022年10月运营以来,工坊以非遗技艺为纽带,孵化出掐丝珐琅、海岛布织等7大文创项目,产品远销20余家海内外企业,累计营收突破200万元。更让实践团成员惊叹的是,工坊通过“技能赋能+家门口就业”模式,已帮助20余名妇女掌握掐丝、织布等手艺,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从蚂蚁岛的“虾皮革命”到庙桥村的“文创觉醒”,实践团深刻感受到,舟山的共富工坊绝非简单的“厂房改造”,而是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对生态资源与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
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全市406家共富工坊已形成“一岛一品”格局,覆盖农旅融合、非遗传承、海洋科技等多元业态,带动1.9万人就业,低收入农户人均月增收2500元。这些海味共富工坊不仅守护了海岛的生态底色,更让“点绿成金”从口号变成了老百姓兜里的真金白银。”
无人机“驭”就科技新渔耕
普陀展茅的稻田上空,一架载重65公斤的农业无人机呼啸而过,精准喷洒农药。而让青山绿水正乘风“出圈”、让科技扎根乡村的,是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徐跃。如今,他已经是舟山首个低空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毕业后,徐跃凭借着对科技的敏锐洞察和对乡村的深厚情感,毅然着手打造低空产业,在普陀区展茅街道,成立了全国首个市级低空农事服务中心。这一创举,填补了舟山“低空+农业”领域的服务空白,带动海岛农事服务向高效、低碳、智能化方向发展。

舟山首个低空农事服务中心(跃动科技)负责人徐跃向队员们展示无人机施肥
“我们目前主打的产品T70系列机型,最大载重能力可达65公斤,它不仅能轻松应对复杂地形,支持喷洒、播撒、吊运多种场景,还能实现农田场景下的精准起降、智能定位等高精度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30%。”徐跃自豪地向前来调研的学弟学妹们介绍。
走进服务中心的展销大厅,实践团被眼前的“科技矩阵”震撼了。从载重 65 公斤的 T70 系列到轻便型植保机型,从农田 AI 巡检系统到土壤墒情监测设备,这些科技产品不仅勾勒着智慧农业的图景,更悄然延伸着服务边界。
让队员们更欣喜的是,农用无人机的优势远不止于农田作业。如今,结合舟山海岛特色,部分机型已将应用场景拓展至水产养殖领域,让传统渔业搭上了 “科技快车”。而这一幕幕 “天空经济” 赋能海岛产业的场景,恰是 “两山” 理念的生动实践 。
青春与绿水青山的“舟山对话”
从渔民画的斑斓色彩,到共富工坊的指尖温度;从无人机的科技弧线,到万亩稻田的绿色希望,舟山青年用镜头定格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时代画卷。这场探寻之旅虽已落幕,但“点绿成金”的奋进密码仍在海岛间传递。期待更多舟山青年加入这场绿色接力,让“青春映青山”的故事永远鲜活!
(2025年7月15日《每日舟山》客户端)